郭永怀(1909-1968) 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山东荣成人。燕京大学毕业,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康奈尔大学教授。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跨声速流领域和奇异摄动理论方面有较大贡献。与钱学森共同提出“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发展了奇异摄动法,即“庞加莱-莱特希尔-郭永怀(PLK)方法”。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领导超声速流、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为中国空间技术和核武器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在中等雷诺数下绕平板的不可压缩黏性流动》《边界层理论讲义》等。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李佩(1928-)郭永怀夫人。
郑林庆(1917-2012) 西南联大1937级机械系学生。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945年赴美国留学,曾在辛辛那提等多所国际著名机械制造厂实习。1948年回到清华大学执教,自1949年起曾先后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摩擦学研究中心主任、摩擦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国际摩擦学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被国内多所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
张履芳(1925-) 西南联大1944级化学系学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县,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先后在燃料工业部、清华大学工作,1953年调入北京石油学院工作。张履芳是郑林庆的夫人。
邹承鲁(1923-2006)西南联大1941级生物系学生。江苏无锡人。西南联大毕业,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历任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主席团成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与王应睐等人对呼吸链等酶系的研究,为中国的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究中,负责A、B链的拆合工作,拆合成功导致合成路线的确定,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居于当时的世界前列。建立的蛋白质必须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确定必须基团数的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著有《酶活性不可逆的动力学》等。
赵忠尧(1902-1998)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浙江诸暨人。东南大学毕业。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哲学博士。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后任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院士。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核物理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1929年与欧洲学者同时最先观察到γ射线通过重物质时除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外的“反常吸收”,并首先发现“特殊辐射”,被国际同行公认是发现正电子的先驱。20世纪40年代发现“混合簇射”。50年代以来,在建造加速器、建设实验室、开创中国核科学事业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赵维志,赵忠尧女儿。
邓稼先(1924-1986) 西南联大1941级物理系学生。安徽怀宁人。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普渡大学博士。1950年回国,历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从事核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物理方面的研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核试验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他去世前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中,在现场指挥试验队的工作达15次之多。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和彭桓武、周光召等共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许鹿希(1928-)邓稼先夫人。
梅祖彦(1924-2003)西南联大1942级机械系学生。天津人,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梅贻琦之子。1942-1943年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学习,1943年尚未毕业就自愿报名作翻译,协助美军在华抗战。 1945年7月6日美国总统为二战时期协助美军抗战斗争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军人授予自由勋章,其中就有梅祖彦。1949年美国吴斯特理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49-1950年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作研究生。1950-1954年美国沃兴顿公司技术员。1954年回国到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水力机械实验室主任,水力机械教研组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副理事长,还历任水电部水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联络部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
梅贻琦(1889-1962)西南联大校常务委员。字月涵,天津人。1908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学习。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回国后历任清华学校教授、教务长,1928年后历任清华大学代理校长、校长,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1950年后在美国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1955年到台湾,创办清华院子科学研究所。提出“通才教育”的观念,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李政道(1926-)西南联大1944级物理系学生。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5年,他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获得"2015中华文化人物"荣誉。著有《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李政道文选》《科学与艺术》《物理的挑战》等。